•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让每一个品种都朝精品努力
  •   在出版的新书减少了28%左右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提高45%左右,发行码洋提升约25%,前100种图书单品种销量平均提高约2000册……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减品种、增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新飞跃。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编辑部主任刘观涛,策划过《求医不如求己》等多种中医类畅销书,有着丰富策划出版经验。但刘观涛在过去一年中还是做出了一些新尝试,比如,图书的页码通常200—300页,字数15万—30万,他却打破常规,推出全书只有3万多字的《针灸简明手册》,同样做出了厚重感、书卷感。“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么多字数,如果图书内容足够精良精致,3万字、5万字也可以做成精品图书。”而这样的策划在之前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并不常见。原因在于除了个人策划出版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背后出版社在绩效考评体系上的有力支撑。

      过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形成了重字数、重品种、重印制码洋的绩效考评体系。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提出“减品种、增效益”这一战略方向。“2017年我们推行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范吉平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已近而立之年,由初创阶段的人性化管理向制管理的提升,既是国家形势要求,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内生需求。”在范吉平看来,改变这种粗放、传统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好的出版社都会关注营销、关注市场、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让每一个品种都朝精品努力。”

      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对既往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出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将过去的考核体系为“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为重点,体现绩效导向,兼顾运营管理,鼓励部门优化运营,提高效率,增强发展能力”综合指标考核的现代企业管理评价体系。

      范吉平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刚满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出版社内部,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范吉平介绍,2017年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制度建设年,出版社为此成立了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研了近20家优秀出版机构。通过认真梳理,系统归类,深入研讨,找出了影响和制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通过各职能部门的系统梳理、四轮修改和三次社务会研究,最终确立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印—发—管”四位一体制度体系,总计100项制度,形成了制度汇编,以提升出版社的制管理水平。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来的编辑岗位,只有文字编辑、策划编辑两种,如今加设了专门的营销编辑、规划编辑、管理编辑等岗位。范吉平说:“核心问题就是在各个部门都设立营销编辑,让大家关注营销。收入分配由过去的字数、本数、印数核算到个人,调整到关注利润、码洋、回款,核算到部门,通过增加营销编辑,改变绩效体制,这也是出版的一个方向。”

      在数字出版部门,“与2016年相比,2017年数字资源销售收益增长153%,营收大幅提升,实现业务收入约220万元,2018年可以实现盈亏平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张立军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她所在的部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7年2月,社里将原来的全事业部拆分为市场部和数字出版中心,按照各自的功能和定位,使得两个部门的运作都更加高效。在张立军看来,“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已经初见成效。大家在观念上变了,慢慢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出版社的增长是方方面面的,2018年这种增长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在印制发行环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印装企业招标采购这种方式,2017年至少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节约成本约320万元,目前排版工价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在纸张涨价40%的条件下,很好地控制了印制成本。

      “通过管理改善企业经营效益,职工收入也会随之大幅提升。我们估计,2017年出版社员工收入比2016年提升约30%—35%,甚至更高。”范吉平说,201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进行中医药图书出版的供给侧,进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激发出版社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加快传统出版向融、新的转型。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