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医学新闻
  •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破冰者 定位疑难病诊断的全景医学如何赋能基层
  •   2020年,全球的新冠疫情让一直在医学治疗背后充当“侦察兵”的医学影像,一时间站到了聚光灯下。即便是在新兴的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

      2011年,前身为上海世正医学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景在成立之时,便率先踏上了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东风。2016年及2017年两年间,随着有关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文件陆续印发,国内医学影像中心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在这个尚且处于蓝海,各家正跑马圈地的时代,当大部分参与者或以轻资产模式或主打基层医疗入局之时,全景了“反方向”——选择重资产模式,并定位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聚焦服务高端群体。

      不过,即便“负重”前行风险更大,加之聚焦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市场里的小部分群体,先行者全景依旧表现不俗。

      经过四年筹备,全景的第一家中心于2015年底在上海正式开业,成为上海市卫计委核准设置的国内首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仅一年后,以自有购置各种高端设备的上海全景徐汇中心就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截至目前,全景在全国已经形成了11家(在营在建)的医学影像中心。而在3月份完成8亿元融资后,全景也将加快实现全国连锁布局的发展战略。

      2012年,政策的放开让全景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居培明看到机会。彼时,作为医疗机构财务投资人,深耕医疗领域多年的居培明留意到一个细节:“当时各地都在出台社会办医的配套文件,其中上海的文件中,相关部门在鼓励医学影像中心创办。”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是传统医疗机构里各类影像检查的集成体,包括超声科、放射科、核医学科,但于医院之外的影像诊断机构。此类型机构通过超声、X射线、CT、磁共振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意在实现将影像科从医院之中剖离出来。

      婚外沉沦

      中国第三方影像中心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模式。几年前,全景的创始团队亦曾到欧美市场考察。那时,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美国已经风靡近30年,贡献了全美医疗影像诊断市场的40%。

      但国内市场对其却稍显陌生。易凯基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影像服务市场整体达到3015亿元,第三方影像渗透率仅为1%-2%,约是30至60亿元。

      居培明和有着15年投资经验的易凯基金管理合伙人徐华泽都在这个尚处于蓝海的小市场里,看到了发展潜力。此前,国金证券根据各类影像项目的市场规模曾推测国内医学影像中心的规模在500亿元以上。医疗服务领域里,徐华泽在过去五年内仅投资了两家企业,全景便是其中之一。

      居培明在接受亿欧大健康专访时表示:“精准的治疗需要正确的诊断,而在诊断领域,现代医学更多的是依赖两个方面,一个是检验,还有一个就是影像。”而中心城市大医院的现状是拍片拿报告排队两小时,看病5分钟。这几乎是多数中国患者就医时的痛点。

      《中国首部公立医院成本报告》显示,影像科收入占医院总营收的10%左右,成本收益率高达80%。但现实是,医院里影像科医务人员及设备有限,导致人满为患。政策的扶持加上潜在市场,自2016年起,各类投资参与者开始加速布局第三方影像中心。根据智研咨询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医疗影像相关企业超过700家,其中影像中心为14家。

      目前,第三方影像中心主要分走两,一是定位基层的第三方影像中心,主要解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另一则是省一级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核心定位在高端医疗,提供紧迫性、VIP等专需服务。

      但徐华泽坦言,对于医疗服务而言,一线城市才是核心战场。“中国人的求医习惯,就是多数人在面临重大疾病时会在一二线城市的医院聚集。”全景选择了后者。

      2015年,全景在上海徐汇开设第一家中心,专注于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为患者提供精准影像学诊断服务,深度健检服务,以及多学科联合会咨询专属医疗服务。随后几年中,杭州、广州、重庆、天津省会城市的影像诊断中心皆相继开业。

      决定了其所服务的群体。居培明认为:“全景将自己定位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客户群体,包括重疾以及有疑难杂症的患者。”

      然而,无论是定位省会城市还是主攻基层医疗,中国人长期的就医习惯导致了患者来源一直是第三方影像中心的门槛。

      居培明介绍,全景跟医疗机构的合作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缺乏设备的中小型医院合作,将患者导流过来;二是与医联体合作,实现医协体内医学影像数据的共享和诊疗过程的协同;三是与大型医院进行科研合作。

      而在商保推荐方面,患者则主要来自外资医院和外资诊所。目前,全景已经与上海90%的外资医院和外资诊所合作。居培明说:“对于外国人而言,他们已经很习惯这种模式,全景也能为其提供三甲医院所不具备的服务,如提供外文报告等。”

      2019年,全景全年共为近数十万人次提供了医学影像服务。据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金炯反映,一些本身就不在医保范围内的项目,全景的收费基本与公立医院持平,但对于有纳入医保的项目而言,大部分客户依旧是自费诊断,使用医保的情况极少。

      在持续投入成本用来自建新影像中心的情况下,全景每个中心的运营数据依旧稳定,其预估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两位数的年收入增长。不过,对于全景而言,这场从一开始便选择扎根省会城市的补位竞争并不好打。

      徐华泽指出,为了能与三甲医院进行“比拼”,站稳脚跟,第三方影像中心必须在各项指标上对标三甲医院,打出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持续吸引患者。

      在2016年发布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中,卫健委对第三方影像中心的人员和设备配比均作做出了要求。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至少配备数字X射线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1台;超声3台。

      相比医院采用公开招标,以节省资金,但却周期长、效率低而言,第三方影像中心在购进先进设备上更有优势。目前,全景花“重金”配备了西门子、GE、飞利浦的影像诊断设备,包括“多模态”影像筛查设备PET/MR,以及PET/CT、Flash双源螺旋CT、3.0T磁共振等。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重资产运营的投入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入市场的壁垒,却也放大了投资方潜在的风险。

      对此,居培明称:“重资产的问题的确就是投入大,我们每个中心的投入都是上亿元。但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特点,全景是希望能更踏实地去发展。在医疗服务领域里,品牌要想建立信誉,是需要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做支撑。通过医疗机构的运营,积累一定的人才和团队后才能依托他们去打出品牌,再往外发展。”

      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徐华泽同样表示:“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核心不在于轻资产风险低,而在于医学影像更多依赖机器的前提下,你必须依托重资产投入去打造的医疗诊断水平,才能树立品牌。”

      设备之外,全景也将人才作为了其发展核心。上述文件对人员配比的——至少1名正高、1名副高和6名中级职称的单中心人才配置已经超越大多数省级的三甲教学医院。

      在当前中国影像科医生本就匮乏的情况下,全景建设了一支由影像泰斗周康荣教授领衔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拥有博导、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职称的专家达60余人。

      此外,全景还通过推行学科带头人计划进行内部人才培养,提高医生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平。徐华泽透露,全景接下来也将与大学合作,搭建自己的学院培养人才。

      设备和人才为全景筑起了高壁垒。而科研和运营能力,则是其持续打造品牌,进行异地扩张的“强心剂”。

      据居培明介绍,全景的学术团队已经发表了多篇SCI文章,参与了各地科委、卫健委和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课题研究。根据最新消息,在2019年及2020 两年的美国核医学与影像年会上,全景共14篇文章被录取,其中口头报告7篇,壁报展示7篇。

      在全景看来,专注科研和创新是全景区别于其他第三方影像中心的亮点。而这正是金炯所看中的。她表示,在已有的高质量诊断水平基础上,全景仍在通过科研投入提升专业能力,持续地建设和发挥其在疑难疾病医学诊断领域里的优势。

      自成立之时,全景就将自己定位于致力疑难病诊断的专业医疗机构。在科研能力的下,全景协同临床开展烟雾病、癫痫病灶定位、脑PET/MR影像量化分析等一系列科研合作。并通过“问计于临床”,将影像诊断设备和临床需求相结合,以解决医疗行业里长期存在的影像医生与临床医生衔接断裂的问题。

      专业团队及科研能力带来的强“医疗属性”,让源星资本在此次全景6亿元的B轮融资中,领投了1.5亿元。同样,徐华泽认为:“要打出名声,除了具备公立医院能做的基本项目,必须得在疑难杂症方面有专长。如此才能立稳脚跟,打出差异化的服务。”

      扎根上海近十年,全景早已在此地打出了品牌,但能在五年内于多地复制扩张,背后则是其运营能力做支撑。当下,全景在各地的诊断中心均有医生团队参与进行管理,同时配备相关的运营团队辅助。

      徐华泽表示,在社会办医方面,运营能力对于一个医疗服务机构而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能力,以及风险控制和公关的能力,在这个容易闹医患矛盾的‘高危’行业里将寸步难行。”

      2016年,分级诊疗制度被列为需要重点突破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首位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希望能将患者留在基层城市和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疑难重症才转诊到大医院。

      当下,全景希望能用融资资金在更多的城市完成影像中心的部署,形成以国内主要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区域的医学影像诊断网络。而连接这张大网的便是远程诊断技术。

      目前,全景借助云平台延伸出“多学科会诊”业务,实现影像资料云储存、远程阅片、远程报告、远程影像会诊、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研究等几大功能。居培明介绍:“当基层医院有会诊需求时,只需上传患者的病历和医学影像。”

      在此前新冠肺炎严峻之时,由于医疗设备和医疗队全输送进疫区,基层的医疗人才不足问题无遗。为此,全景在全国开展了公益远程阅片活动,向全国医疗机构免费开通全景云平台。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居培明也表示一些基层医院的影像科人员会到全景。通过以疑难病相关学科建设为导入的人才培养,全景将持续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的人才。

      全景赋能基层医疗和商业利益的平衡考量最终在技术上实现了双赢。但居培明对此仍是谨慎的。他坦言,远程诊断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当下中国的影像科医生没有阅片费,只有机器检查费用,因此收费标准体系仍需要细化;二是成本覆盖问题。由于基层医院小而分散,后续合作后能否覆盖前期推广所需要的商业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范畴。

      如今,第三方影像中心“跑马圈地”的时代还在继续。处于发展初期的全景在省外城市的“进场圈地”亦困难重重。近年国内第三方影像领域除了有全景医学影像,还有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开普影像、明峰医疗及一脉阳光医学影像中心等都在“分羹”医学影像中心市场。

      由于医疗服务受政策影响大,加上来自同行竞争的压力,在畅想全景未来时,居培明谨慎又乐观。“全景仍是在初创期,持续领跑需要得到业界的认可。未来,我们会继续在全国的一些省会城市布点,通过品牌积累提升专业能力,再利用远程诊断赋能基层。”居培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