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精神康复治疗
  • 【新动态】脊柱康复治疗概述
  •   脊柱伤病主要包括创伤、畸形(如脊柱侧弯)、炎症(如脊柱结核)、肿瘤及骨病(主要为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脊柱创伤、畸形、肿瘤、炎症应在手术、药物、矫形器等治疗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以提高疗效。脊柱退行性疾病则主要在康复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其他治疗方法。在对脊柱伤病开展康复治疗前,遗对患者脊柱的伤病状况及引起的功能障碍等进行评估。

      (1)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病史、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明确脊柱伤病的部位和性质,做出临床诊断。在对原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早期和中后期康复(详见相关章节)。

      (2)评估:对患者情况,特别是心肺功能等可能康复训练的因素(包括心理)进行评估。

      ①脊柱活动度评定:脊柱活动度包括沿冠状轴做屈伸运动,沿矢状轴做侧屈运动,沿纵轴做侧旋运动。脊柱活动度除与脊柱的原发病变及手术方式相关外,还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可按颈、胸、腰段进行分段测定。一般可先测主动活动度,然后测定被动活动度并严密观察被动活动诱发的症状,防止在活动度测定过程中病情加重,对严重脊柱不稳定患者(如脊柱骨折)不必勉强做关节活动度测定。临床常用目测评定方法,操作简单实用但其结果欠准确。如直立位弯腰和后伸,侧屈时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评定脊柱的活动度,实际上是腰椎、髋关节和股后肌群的联合运动。根据直立位弯腰触及下肢的最低部位做简易评定。触及大腿下段,髌骨,小腿上、中、下段,踝或足背及地面时分别为——1、0、1、2、3、4、5。功能评定中可应用脊柱测角器分别置于头顶、颈-胸、胸-腰、腰-骶段交界处,测定运动前后的角度差可得到相应节段的活动度(图14-1)。应用专业设备,如Tergumed 3D系统可以对颈部及躯干提供客观评价,包括评价肌力和脊柱的活动度,Tergumed 3D可以显示所有躯干运动方向(屈伸、旋转和侧屈)上的活动度受限和肌力情况。临床工作中可应用功能X线片(过曲过伸位)测定某节段脊柱的活动度,并可分别测得每个运动单元的活动度,但在康复评定中较少应用。

      ②肌力评定:肌力评定包括背肌肌力及腹肌肌力的测定。徒手肌力检查在脊柱相关肌力测定中主要应用于颈段及腰段。在肩部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头部的自主运动和抗阻运动评估颈肌的肌力。在骨盆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胸背部的自主运动和抗阻运动评估背肌的肌力。目前准确的肌力测定可应用多种专门的仪器如Cybex等速运动仪或Tergumed 3D躯干评价系统在特定的体位下分段测定颈肌及腰背肌收缩肌力,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功能状况并对疗效进行评定(图14-2)。

      ③生理曲度检查:临床一般应用目测法,康复评定中可在人体直立位应用脊柱测角器测定。X才有脊柱畸形的患者可行X线分段检查或全脊柱X线检查测量,必要时行过屈过伸位、侧屈位及去旋转位X线检查。

      ④脊柱稳定性评定:脊柱稳定性评定不仅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制订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对存在急性脊柱不稳定的患者,在脊柱稳定性重建前康复训练应限于不导致不稳定节段运动的相关运动训练(如颈椎急性不稳定患者可进行下肢康复运动训练或上肢肩关节以下的康复运动训练),必要时应用相应外固定支具不稳定节段运动或进行或只进行脊柱椎旁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原则上脊柱的常规康复训练应在重建脊柱稳定性后开始进行。对于脊柱退行性变等引起的慢性脊柱不稳定早期可开展相应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初期应避免在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如康复球)。脊柱稳定性评定主要通过临床检查特别是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2)脊柱相关疼痛的评定:脊柱伤病引起的疼痛包括原发性疼痛和继发性疼痛(不包括内脏、血管疾病引起的牵涉性疼痛及性疼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性疼痛和根性疼痛。性疼痛源于有神经支配的脊柱解剖结构(如椎间盘、纤维环、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的伤病所引起的局限性疼痛,其机制包括机械性和化学性或两者同时存在的不良刺激。椎间盘源性疼痛及小关节紊乱引起的疼痛属于性疼痛。根性疼痛是由于某一神经根受到刺激所引起的放射到该神经所支配皮节的疼痛。如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体格检查、CT、MRI等方法根性疼痛的具体原因。区分性疼痛和根性疼痛对确定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方案常重要的(详见腰痛康复章节)。

      脊柱伤病引起的疼痛按发病情况又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据统计脊柱源性的疼痛是慢性疼痛的首位原因。对脊柱伤病引起疼痛进行评定不仅有助于脊柱伤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是制订脊柱康复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和评价康复效果的重要指标(表14-1)。

      ①感觉运能评定:脊柱伤病可能引起脊髓或脊神经的损害,造成相应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应对受累的肢体感觉运能进行检查评定,如ASIA。

      ②平衡功能评定:脊柱功能结构及脊髓、脊神经的损害均可造成年人体平衡功能障碍,产生静态或动态失衡,可应用平衡功能评定仪或应用BBS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4)电生理评定:电生理评定可为脊柱伤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Neblett等应用表面肌电图(suce electromyography,sEMG)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对正常受试者和慢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进行研究。应用平均sEMG、总sEMG和腰骶ROM作为指标。发现所有正常受试者都有屈曲松弛现象,而大多数慢性腰痛患者不存在屈曲松弛现象。众多研究均证明屈曲-放松肌电测试能够将下腰痛患者和正群准确区分开来。J.Srinivasan研究了下腰痛患者和无下腰痛者骑自行车过程中的肌肉疲劳性。14名男性受试者平分为两组(下腰痛组和无下腰痛组)。在骑自行车前15min、骑后15min、30min分别记录肱二头肌、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sEMG,并进行相关肌肉的最大随意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测试。

      (6)脊柱活动能力相关评定:根据Barthel 指数或功能性测量(FIM)等量表来测定。脊柱不同节段伤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参考各种专用的评定量表。如脊髓型颈椎病的JOA评分,下腰痛的JOA评分等。

      脊柱伤病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同时应注重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围术期康复(包括物理因子疗法及运动疗法等)。各种坚强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使得早期康复成为可能。非手术治疗是以康复治疗为核心,配合必要的可靠外固定开展早期康复。早期康复的概念是在临床治疗(包括手术)的同时开展康复治疗,而不是在治疗结束后的恢复期或伤病愈合后才开始进行康复。原则上常规康复治疗应在脊柱稳定性重建后(包括可靠的内外固定术后)进行,但脊柱尚不稳定时可进行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适度康复训练。脊柱伤病后急性期卧床制动多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在卧位或支具下进行适度的肢体运能训练。在应用内固定术或外固定术(如颈椎伤病用围领或Halo)重建脊柱稳定性后,应早期逐步分阶段开展康复训练,以缩短卧床时间,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并促进及各器官功能康复。

      康复治疗中可应用各种物理因子(热疗、电疗等)、按摩及在治疗师协助下被动运动等疗法,达到增加活动度、减轻疼痛等效果。但主动运动包括主动ROM训练、肌力增强训练、耐力训练、平衡板训练及徒手体操、物理康复球训练、悬帛运动训练、器械、有氧运动等是更重要的训练方法。训练强调分阶段进行,早期通过小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以改善和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对躯干肌肉尤其是局部稳定肌的运动控制功能,中后期通过渐进抗阻力训练改善和保持躯干肌肉的力量、耐力等功能。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并根据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反应定期调整康复方案。

      脊柱伤病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3组:①局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情况,如颈痛、转动困难,腰痛及不能久坐、久站等;②脊神经和神经刺激症状,如肢体放射性疼痛、、肢体无力等;③脊髓受累症状如肢体无力、瘫痪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根据脊柱外科的治疗原则,应确立先神经后脊柱的考虑顺序,优先关注有无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表现。常见3种现象:第一种,患者有明确的神压现象,如单侧上肢或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下肢无力、本体感觉下降等,而MRI等影像学检查与临床查体结果相一致,可互为解释。此时应考虑在手术、卧床、制动等传疗的基础上开展适度的康复训练。第二种,患者有明确的神经刺激症状(以下肢多见),如单侧或双侧肢体的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但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相应的脊髓表现或较轻、无释临床症状,此时应推测患者可能存在脊柱不稳定,此种不稳定难以通过影像检查发现,可能是在生理负荷下,病变的运动单元稳定性下降,刺激了相应节段的神经所致。此时谨慎地进行脊柱稳定性训练,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获得明显改变。第三种,患者表现为典型的椎管狭窄症状,影像学检查也支持。对于颈、胸椎管狭窄,运动疗法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腰椎管狭窄,则应强调对腹肌的训练,辅助以对腰椎背部稳定肌(多裂肌)的训练,无手术指征的轻症患者病情可获得缓解,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术后仍应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药物治疗,特别是控制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有助于开展康复训练及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

      脊柱伤病包括颈肩腰腿痛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困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而且也会给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影响。脊柱伤病患者中合并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失眠、抑郁,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而不良的心理状况又可能加重症状并影响康复训练主动性及效果。因此,耐心细致的心理引导很有必要。

      (1)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职业、生活习惯、主要症状部位、性质、诱因、辅助检查、诊疗经过、治疗的内容、执行情况、疗效等,然后做认真的体格检查。明确诊断,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主要特点,了解病情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前提。

      (2)根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应让患者了解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补救措施,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建立良好随访制度。应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制订随访办法,使疗效更加巩固和持久。

      卧床休息可减轻脊柱应力负载,促进软组织恢复,缓解肌肉痉挛及减轻受神经根的水肿,从而达到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卧床时间因疾病不同而异。然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卧床休息时间过长(超过7d),可加重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包括有氧活动能力下降,肌力减弱,肌肉及结缔组织弹性下降,减少了椎间盘的营养,脊柱僵硬,柔韧性下降,其控制协调能力下降,骨代谢失调,矿物质丢失过多,患者心理也受影响,疼痛阈值下降,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尽早开展运动疗法,如病情允许卧床3d后即可开展椎旁肌等长收缩训练。同时卧床休息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体位,如Cortrell提出髋膝90°/90°屈曲位能有效地减轻腰椎间盘间的压力,缓解神经牵张。

      除对原发疾病开展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中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疼痛。根据疼痛的程度可采用不同类别的镇痛药,严重时可应用麻醉类镇痛药。疼痛缓解后不宜长期使用镇痛药。在应用麻醉类镇痛药或强效镇痛药后开展运动疗法需小心谨慎,避免造成肌肉韧带或神经损伤。Kapandji指出直腿抬高最大可对神经根产生一个3kg的牵引力,而神经根可承受最大的牵引力为3~3.2kg。因此在腰部神经根受压时,的直腿抬高试验可能造成神经根损伤、轴突断裂而引起一过性甚至永久性瘫痪。运动疗法过程中应在患者能够耐受疼痛的范围内进行。目前有临床研究NSAIDs类药物与肌松药(如盐酸乙哌立松)及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联合应用,对于治疗腰背痛,有着良好的效果。

      牵引是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非手术治疗常用方法之一。牵引治疗能够增加椎间隙宽度,在椎间盘内产生一个负压力(-160~-150mmHg)而有利于椎间盘突出物的回纳,可使小关节分离,增加椎间孔的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同时牵引还可恢复脊柱序列,维持脊柱稳定性。

      (1)椎管内封闭:是通过硬膜外给药以炎症浸润和渗出、减轻神经根水肿、防止炎症粘连、改善神经根的营养和功能,从而减轻疼痛症状,正确使用可起到很好的近期效果。该操作应由麻醉医师进行,包括腰硬膜外封闭和骶管封闭等。常用药物包括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和皮质激素(如醋酸甲基泼尼松龙)等。

      (2)局部封闭:主要针对局部疼痛点的治疗,包括腰椎小关节突封闭等。封闭注射药物配方有多种。封闭治疗的注意事项:预防过敏反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皮肤破溃、感染处封闭治疗;伴有结核、肝肾功能不良、身体虚弱者禁用;糖尿病、严重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患者应少用或不用激素。

      推拿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术者运用各种手法在患者体表上进行机械运动以达到防治疾病和促进康复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腰背推拿适用于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原因引起的腰痛。应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开展推拿疗法。孕妇禁用手疗、严重的脊柱不稳、严重的椎管狭窄及腰椎结核、肿瘤等也禁用手疗。

      物理因子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炎、消肿、解痉、止痛等功效。常用的方法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电疗法、磁疗法等。

      脊柱运动疗法包括脊柱活动度训练、椎旁肌及腹肌肌力增强与耐力训练、平衡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研究显示,无论是急性创伤还是慢性退变,肌肉与骨骼系统疾病普遍出现如下改变:局部稳定性降低、运动感觉功能降低、肌力降低、肌耐力降低、心血管功能降低、肌萎缩。而这些改变进一步导致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继而出现功能性不稳定并导致反复的微损伤。基于以上理论,现代骨科康复强调使用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强调对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组织的愈合是康复的基础,首先的康复目标是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和肌肉功能的恢复,然后过渡到以本体感觉训练和运动感觉综合训练为中心的功能性训练,最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运动疗法应在对脊柱伤病病情及脊柱稳定性的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并应注意观察运动训练后的效果,避免不适当运动引起的并发症。

      关节松动术是一种用于治疗骨关节疾患的手疗技术,常见的有Maitland法等。Maitland关节松动术是指术者利用双手作用于患者的某一关节,对其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被动活动,从而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在关节松动术中,将关节活动分为生活动和附属性活动。生活动是指患者可以主动完成的关节活动,如脊柱的屈、伸、旋转等。附属性活动则是指在关节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本人无法完成需他人操作产生的关节活动,如两个椎体间的前后滑动等。治疗技术包括生关节松动术和附属性关节松动术。生关节松动术即术者按不同的强度分级被动地活动患者的关节,包括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及复合运动等。附属性关节松动术如自后向前节律性推动关节骨端或椎体、将关节或椎体的棘突向肢体或躯干的侧方推动等,按节段可分为颈、胸、腰椎关节松动技术。

      McKenzie技术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脊柱非手术治疗方法,基本属于运动疗法范畴,是根据脊柱运动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脊柱的某些运动可能会加重疼痛,而另外一些运动会缓解疼痛。McKenzie采用适当的姿势和运动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McKenzie力学诊断治疗方法是一个集评测、诊断、姿势矫正、患者治疗、手疗和预防复发的健康宣教为一体的诊断治疗体系。其核心理论强调脊柱与四肢关节的力学性失调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并应用各种姿势和各种运动的生物力学的特点来改变身体组织之间的力学关系,从而使症状缓解,通过鼓励患者反复进行可使症状缓解的运动达到治疗目的。因此,McKenzie方法非常重视诊断,即必须确认患者的病因以力学性失调为主,否则治疗会无效。如McKenzie方法认为对治疗颈椎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包括牵引、伸展性牵引和加压牵引,并根据患者的分型状况组合使用相应手法,也可在家治疗,每日重复3~4组,每组5~15次,每次之间可休息2min。每次手法要有规律,达终末范围时维持10s,再回到起始。McKenzie技术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强化正规培训。

      运动疗法是脊柱康复治疗中的主要方法,指导下的自主运动训练是运动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脊柱间盘的负载因运动方式的不同而改变,立位时如果L3~L4间盘压力为100%,则仰卧位屈髋屈膝90°,间盘压力最低(<50%),Williams体操动作Ⅰ屈肌训练时间盘压力最高(>200%)训练时应予注意(图14-3)。

      脊柱背伸训练主要适用于椎间盘源性病变的康复。背伸时因髓核前移可有效地减小颈椎及腰椎间盘纤维环后部的张力及神经根张力(可能并不减少椎间盘内的压力)。同时通过伸展训练还可以增强伸展肌力、耐力和柔韧性,改善颈椎、腰椎生理弧度及骨盆后倾。因此,通过伸展训练可减轻颈、腰痛症状。但对颈、腰椎管狭窄症、重度腰椎滑脱症或腰椎间盘游离伴明显感觉异常和肌力减弱、背伸训练后加重者应慎用此训练。常用方法如下。

      (1)俯卧法:(相当于Mckenzie式背伸肌训练俯卧位法)第一种方法为双上肢后伸,上及伸直的两下肢缓慢同时离床,做背伸运动,维持5~10s或以后缓慢恢复俯卧位。该训练为最常用方法,适用于青壮年患者;但老年或肥胖患者难以完成该组训练(图14-4A)。第二种方法为患者两下肢伸直交替做后伸上举动作(图14-4B)或两下肢固定不动,上身逐渐向后做背伸运动(图14-4C)。第二种训练疗效不及第一种训练,但适合老年或肥胖患者训练。

      (2)仰卧法:(相当于Mckenzie式背伸肌训练仰卧位法)包括五点支撑法:以双足、双肘及头为支撑点,用力使躯干及下肢离床,做脊柱和髋关节过伸训练(图14-5A),维持5~10s或以后缓慢恢复仰卧位。此种方法疗效较好,为仰卧法中常用方法;但老年患者或合并颈椎疾病患者应慎用此方法;四点支撑法(图14-5B):以双足、双肘为支撑点,用力使躯干及下肢离床,做脊柱和髋关节过伸训练。此方法避免了颈椎受力,弥补了上述方法的不足,但疗效稍差。

      (3)Mckenzie式背伸肌训练:Mckenzie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背伸肌训练运动疗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其要点简示如图14-6。

      (4)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腰背肌收缩,挺胸挺腹,但肩部及臀部不离床面,5~10秒/次,10~20次/组。

      屈曲肌力增强训练主要适用于后部结构损害(如小关节突综合征、椎管狭窄等)。正体的躯干肌的伸/屈腰椎肌力比值约为1.30,该比值失调或屈伸肌均无力是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腰椎屈肌无力、腰椎前凸增大、骨盆前倾及腰骶角增大时应加强屈肌的肌力。屈曲训练可降低椎间关节的压力,加强腹肌及屈髋肌的肌力,增加腹压而减轻腰椎间盘后部的压力,扩大椎间孔,伸展腰伸肌。但腰椎间盘突出症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患者应慎用。

      (1)Williams体操:1930年开始应用的Williams体操目的是增宽椎间孔和椎间关节,减少对神经根的,增强腹肌和臀肌,改善腰骶角,减少腰前凸。较为适合腰椎前屈弧度过大者或有滑脱倾向者。但Williams体操可能使椎间盘内压增加210%,因此不适合严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图14-7)。病情允许每日应反复进行1~3组,每种动作应进行10~40次/组,年轻人可做40次,年可减少。每个动作在运动终末可维持3~5s,每个动作间可休息3~5s,一般从5次开始。动作Ⅰ和Ⅵ最困难。动作Ⅰ是强化腹肌群。当坐骨神经刺激征明显时,进行有困难时,可屈膝按Ⅱ进行。动作Ⅱ是强化髋伸肌。进行时足跟尽量靠近臀部,手放在腹部上,伸髋抬高背中部,使腰骶椎伸展。动作Ⅲ是主动屈曲腰骶椎和被动伸展腰背肌群,同时也伸展了挛缩的筋膜和腰骶部后方的韧带。如能进行此动作,腰骶椎的屈曲功能可以恢复,关节面更易吻合,小关节紊乱也可以整复。动作Ⅲ的要点是抱膝的手不能放开,膝屈向腋部,头、肩部要固定。动作Ⅳ是屈曲腰骶椎、伸展腰背肌和下肢的屈膝肌。年及坐骨神经有刺激征的患者难以完成,只需进行相应的姿势训练。动作Ⅴ是伸展髋关节伸展的髂胫束和髂股韧带。但由于该动作可引起腰骶椎的伸展而致下腰痛,故下腰痛明显的患者可暂不进行。动作Ⅵ是训练腰骶椎的屈曲和伸展的两组肌群平衡,强化股四头肌和使髋伸展的臀大肌。此动作的要点是双足分开保持相距30cm站立,足跟不能离地。另脊柱要呈C形弯曲,头要低下,下蹲时手指应指向并触及地面。

      (2)腹肌等长收缩训练:仰卧位屈膝90°,腹肌用力,双手摸膝,不引起腰椎的动作,保持30~60s或至力竭为一次。保持30s为1次,10次/组,2~3组/日。

      渐进抗阻运动指当肌肉变得能够产生更大的力或具有更高的耐力时需要不断地增加肌肉所要承受的应力。其训练原则为使肌肉在略高于现有能力下工作,即所谓超负荷原则,促使肌肉较快产生疲劳,然后通过超量恢复使肌肉增大。超量恢复指训练后肌肉产生疲劳现象,此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肉内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过程中,这些物质消耗获得补充、生理功能也逐渐恢复,在恢复到运动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水平,以后又再下降到运动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在前一次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就可以从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巩固和叠加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因此肌力后需有充分的间歇期,以消除肌肉疲劳,但下一次要在上在线测字打分一次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才能使超量恢复得以积累和巩固,成为持久疗效。间歇过长,无效;过短则易加重肌肉疲劳,甚至劳损。抗阻一般每日或隔日进行。根据肌肉功能康复目标设定康复计划,处理好负荷量及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增强肌力的关键在于使肌肉内产生张力,负荷量越高、肌肉内张力越大,效果越好。重负荷,少重复主要用于增进肌力;轻负荷、多重复,主要用于增进肌耐力。要使肌力增强,需要的强度至少是1RM(能重复一次的最大负荷量)的60%~65%。通常选用能重复6~15次的最大负荷,即6~15RM(表14-2)。合理的准则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完成特定次数的阻力或训练的总量一次性增加超过2.5%~5%。一般情况下,肌力增强训练至少持续6周,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在脊柱疾病进行运动康复的中期和后期,强调通过渐进抗阻训练全面增强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的肌肉力量及耐力。

      器械训练包括应用专用器械训练、悬吊训练、康复球训练等,以增强椎旁肌及腹肌肌力,提高脊柱稳定性及协调性。

      开链运动(open kinetic chain,OKC)指运动肢体近端固定而远端关节活动的运动,如举哑铃运动。开链的运动特点是各关节链有其特定的运动范围,远端的运动范围大于近端,速度也快于近端。在增强肌力训练中,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应选择链运动进行训练。闭链运动(closed kinetic chain,CKC)指运动肢体远端固定而近端关节活动的运动,如下蹲站起、俯卧撑等。闭链运动负荷较大(主要为体重),因此对关节内及周围的组织的刺激优于开链运动。它可以刺激肌肉的共同收缩,运动时不增加关节的剪切力,而增加对关节的作用,更接近于功能性康复,可以改善肌力、爆发力、耐力、稳定性、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敏捷性。在脊柱疾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早期,非常强调进行低负荷的闭链运动康复训练。

      恰当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对维持正常水平的功能常必要的。感觉和运动的协调功能包括本体感觉、这些信号的能力(运动觉)和向肌肉传出的纠正姿势和保持稳定性的冲动。研究运动组织的慢性病与身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和运动的控制能力失调、局部稳定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主动肌的力量和耐力降低、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减退等。研究表明慢性背痛与感觉、运动的协调能力减退有关,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慢性颈痛、肩痛。腰椎的最重要的稳定肌是腹横肌和多裂肌,颈椎的稳定肌认为则是颈长肌、头长肌、多裂肌以及半棘肌。为此,现代骨科康复医学设计了大量的运动感觉训练技术。其中,指导患者在不稳定支撑面上进行特殊的闭链运动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代表的如悬吊运动训练(S-E-T)、应用物理康复球进行的腰椎稳定性训练等。通过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支撑面),可以强化或重建人体的输入一中枢控制一输出的运动模式。

      严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佛山第五医院)中医科主任,康复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手功能康复分会秘书、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分会理事、广东针灸学会针灸康复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秘书、佛山市康复医学会理事兼秘书、佛山市康复医学会骨关节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擅长老年疾病、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痛、软组织伤病、运动损伤、脑血管意外、周围性神经疾病、肺病、脾胃病、妇儿杂病等疾病的中医康复协同诊治。

      研究方向:中医康复协同创新,临床护理康复一体化,康复服务“全周期,全流程,全覆盖”,康复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产学研医用”链

       文章来源于博贝棋牌850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