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精神康复治疗
  • 新观点:首发精神症需维持治疗几年?
  •   已接受至少一年(平均21.9个月)抗药维持治疗的首发精神症患者,相比于此时停药,继续维持治疗1年可显著降低1年内的复发风险(41% vs. 79%,

      针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后发现,相比于停药组,RCT维持治疗组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复合风险显著更低(p=0.012),包括持续存在性症状、使用氯氮平治疗及死于,而RCT内的复发率更低可部分解释上述现象。

      尽管维持治疗组及停药组均有80%的受试者在10年的随访期内复发,但发生于病程第2-3年、终止维持治疗后的复发对长期转归的危害似乎更大,可能提示预防复发存在关键的时间窗。

      鉴于国外精神症指南往往不包含巩固期,从降低近期复发及远期不良转归风险的角度出发,首发精神症患者的抗药治疗(急性期+维持期)或许应持续至少3年,但需要与患者共同权衡决定。

      经过规范的急性期及巩固维持期抗药治疗,相当一部分首发精神症患者可获得症状的缓解。然而,接下来应继续原剂量维持治疗、减量维持治疗或是停药,目前仍缺乏来自随机对照研究的:

      ▲ 一方面,观察性研究显示,抗药维持治疗可能造成长期副作用。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疗程可能对患者有利。

      ▲ 另一方面,一些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过早减量或停药可能升高复发的风险,而复发或可降低患者日后对治疗的应答,升高治疗难度。

      2012年发表的一项针对指南的综述显示,首发精神症症状缓解后,应维持用药至少12-24个月。针对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发布的指南进行回顾,所纳入的9项英文指南中,有5项就维持期治疗时长给出了,均为12-24个月。然而,24个月之后应如何操作,所有指南均未给出明确。

      2010年发表于BMJ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来自的研究者纳入了一组此前已接受至少一年(平均21.9个月,SD 8.2)抗药维持治疗、当前阳性症状已完全缓解的18-65岁首发(以精神症为主)患者,使用氯氮平、抗药长效针剂、稳定剂(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依从性差(漏服药物>50%,错过复诊>50%,或既往有停药史)者被排除在外。共178名受试者被随机分入喹硫平维持治疗组(400mg/d,n=89)及停药组(n=89),随访一年。研究者分析及比较了这些受试者的复发情况。

      Kaplan-Meier曲线显示,随访期间停药组的复发率高达79%(95% CI 68-90),而维持治疗为41%(29-53,p0.0001),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即便对于已使用抗药近两年、当前性症状已缓解的患者,多使用一年抗药仍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带来显著的获益。

      研究结束后,这些受试者在真实世界中接受了必要的治疗。若将随访期由1年扩展至10年,两组的临床转归又有何差异?

      2003年9月5日至2014年12月30日之间,同一组研究者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随访,主要关注了两组受试者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比例;该复合指标的定义为持续存在性症状(如PANSS量表妄想得分≥3)、需氯氮平治疗及死于。研究者对RCT内维持治疗 vs.停药对患者长期临床转归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早期复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项研究于2018年3月1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 · 学》(影响因子 11.588)。

      研究者针对最初178名受试者中的142人(80%)进行了及图表回顾;对另外36人进行了纵向图表回顾,直接确定了其中8人的转归(死于或使用氯氮平治疗),并基于来自RCT的信息间接预测了其余28人的转归。

      停药组的89名受试者中,35人(39%)符合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定义;维持治疗组的89名受试者中,19人(21%)符合该定义。维持治疗组受试者长期转归不良的风险显著低于停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 1.84, 95% CI 1.15-2.96; p=0.012)。性分析(如将分析对象限定为150名直接评估者)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事后分析显示,相比于临床转归较好的受试者,临床转归不良者的总体症状评分更高(p0.0001),随访期内存在的月份数量更多(p=0.0030),生活的评分更低(p=0.034),SF-36健康调查简表精神健康组分评分更低(p=0.0030)。

      鉴于原始RCT中停药组受试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维持治疗组,研究者进行了另一项事后分析,探讨了复发在两组长期转归差异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如图1所示,RCT治疗组别是复发的显著预测因子(β 1.36 [SE 0.32]; p0.0001),而复发又是长期转归的显著预测因子(β 1.56, [SE 0.38]; p0.0001);在调整复发这一因素后,治疗组别与长期转归的相关性即失去统计学意义(p=0.24)。

      上述结果提示,停药组之所以更容易出现长期临床转归不良,部分可以由RCT内的复发所解释(Sobel test, t=2.97 [SE 0.71]; p=0.0030)。

      自亡是随访期内出现的唯一一种严重不良反应,6名死亡的受试者全部死于,其中停药组4人,维持治疗组2人。粗死亡率为3.6/1,000人·年,相比于年龄及性别匹配的人群的标准化死亡比为5.64(95% CI 2.29-11.73; p0.0001)。

      简言之,即便首发患者已用药近2年,相比于此时停药,继续进行1年的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风险。国外精神症指南往往不包含巩固期;换言之,首发精神症患者的抗药治疗(急性期+维持期)应持续至少3年(at least the first 3 years after starting treatment)。

      ▲ 一些患者急性期内未能治愈,仍在摸索有效的治疗手段;一些患者尽管症状缓解,但在数月的维持治疗期内复发。真实世界中,这些患者一般不停药,而是长期维持治疗。

      ▲ 另一些患者相对幸运,不仅症状得到缓解,而且能在相对较长(如指南所推荐的1-2年)的维持治疗期内保持平稳,如本项研究中的受试者。研究结果提示,在此基础上多进行一年的维持期治疗或可带来额外的长期获益。

      研究另一个重要发现在于,早期复发参与介导了停药与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相关性——作为“雪上加霜”中的“霜”,复发本身或许就能改变性障碍的病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维持治疗组还是干预组,两组都有80%的受试者在10年的随访期内有过至少一次复发。然而,发病后2-3年内的复发对长期转归似乎尤其有害,提示复发的预防可能存在一个时间窗,强调这一时间窗的管理有望事半功倍,促使病程向好的方向发展。

      本项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外推性,包括一小部分受试者共病物质,有工作的受试者比例很高(70%左右)等。然而总体而言,对于已维持治疗一段时间、目前有停药意愿的患者而言,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起始治疗后至少用药3年(入组前近2年,RCT期1年)可更有效地预防复发,降低长期临床转归不良的风险。是否额外进行这一年的维持治疗,医生应与患者权衡利弊,共同做出决定;若患者选择停止治疗,医生应尊重其选择,并提供相关足够的监测及支持。